讀這本書的時候,有種很特別的感覺。 筆者一般的閱讀經驗是這樣子:大概需要讀完一兩章後才會開始進入狀況。不過也會有例外的;從翻開<牛津殺人規則>的第一頁起,筆者便彷如被捲入了時光隧道般,回溯到還是英國留學生的時空裡。

當巴士抵達牛津車站(應該是Gloucester Green),我與主角同時拎著行李穿越廣場去搭計程車。我奇怪為何主角未曾留意到廣場上大量的鴿子,車子發動後,印巴籍計程車司機朝那虛弱的太陽揮揮手,讓我想起了同學之間流傳的笑話(Solar Constant tends to Zero)。計程車駛過Trinity College旁的車道,主角讚嘆其完美無瑕的青翠草坪時,夏天學生流連此間野餐及練習槌球的境況閃過我的腦海裡;之後,我們經過教堂前的小墓園,正當我遠望著小墓園旁矗立的二次大戰英雄紀念碑;默默祈求世界和平時,殘酷的現實又將我拉回2008年的時空當中。

書中主角抵達租住的房子,瞬間邂逅了貝絲小姐,接著被領到伊格頓太太跟前。讀到伊格頓太太吐出「噢,當然,」那句,一位充當我監護人的英國婦人似乎在我耳際說道:「Oh, of course,」。牛津是書香味濃厚的城市,主角整理行囊後到城裡四處亂逛,書店自然是必經之處;不知道他逛了哪幾間?Blackwell、Border、 Waterstone是較大型的(其中Blackwell占地之廣是歐洲書店中數一數二的)。與Blackwell對峙的,是被怪獸造型的石像人頭所包圍的Sheldonian Theatre,那些我們戲稱為「小鬼頭」的石柱裝飾,遊客一般可以在明信片上看到;其中一系列還寫有以下標語:「The more I study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 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 So why study?」絕對是大部份學生的寫照!

讀到主角與伊格頓太太用餐這段,她的故事竟與筆者某位授業恩師雷同。起初雖覺訝異,不過想到被國家徵召的人數實在不少,也許不太值得奇怪。所謂與世隔絕的小村莊,其實是Bletchley Park這地方(變成博物館了)。他們協助Alan Turing所破解的「謎語機」並不是廣為人知的Enigma Machine,而是比較少人熟悉的Lorenz Machine。他們的功績便是發明一部高效能的「計算機」,這是由戰事早期波蘭數學家的理論演化而成的;可惜戰後被當時的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hill下令將其銷毀,是以那堪稱世上第一部的「電腦」從此消失人間。
然而,得悉很多戰時機密的Alan Turing,戰後受到嚴格監視,最後被揭發是一名同性戀者。此時,英國的道德標準還未能接受他們,令這本應是戰爭英雄的傑出數學家被迫上絕路;選擇吃下沾了毒的蘋果,這悽美的方法自盡。

全書就在牛津這被譽為英國「謀殺之都」的環境下,以淺白(?)的數學理論、引人入勝的歷史文化以及嚴謹的邏輯,巧妙結合而成。<牛津殺人規則>的成功,在於作者利用相關的數學知識支撐每椿案件,從而大大增加本書的趣味性;同時也克服了本格推理流於紙上遊戲與故事性不足的詬病。

*** (以下是地雷區) ***

事件從主角遇上天才數學家塞爾登這刻瞬即展開,由四件看似無關的案件為主軸,以數學符號串連;一舉將暗號推理與附會殺人 - 兩項本格迷耳熟能詳的推理元素 - 融為一體:

(1)伊格頓太太,圓圈
Sequence(序列)是很簡單的數學概念,在書中則變成附會殺人的工具。圓圈是不確定性最大的符號;選擇圓圈作序列的第一項有什麼深意?嘗試解讀它的意思及推敲之後的序列符號便是暗號推理的一環。
有關第一件命案的線索不多,而且其重要性到後期才漸漸明朗。留意第14章當中的一段:"那個圓圈就像自然數的零,一個具有最大不確定性的符號,但卻決定了一切。"這句話不論站在數學還是故事立場也是同樣重要。這一段接著,是主角們向一位印度婦人買煙草的描述;那可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安排的,因為我們所熟悉的阿拉伯數目字 - 1234567890 - 事實上是印度數學家首先採用的!他們的理論和符號傳佈到阿拉伯國家後,於12世紀由意大利數學家Fibonacci(費波納西)首次帶到歐洲。所以不要輕視那個簡單的數學符號。
除了它的歷史,它的哲學地位也是不容少覷的。哲學家們可是經過數世紀辯論,不斷質疑「無」、什麼也沒有,究竟是否一個數?究竟是否一個自然數?他們得出的結論便是0(零)這符號;而它首先出現於印度,某程度上與其宗教哲學 - 空無、虛無等概念是密不可分的。

(2)厄斯特.克拉克,魚形
主角是一位剛畢業的學生,來訪牛津研究一年;主修的是Algebraic Topology(代數拓樸),卻打算轉修Logic(邏輯)。代數拓樸與邏輯根本是兩碼子的事,這樣的設定個人認為相當奇怪;可能因為要夥拍天才邏輯學家塞爾登的關係又或許是作者將自己的經歷投映在主角身上吧!
雖然是邏輯學家,但塞爾登的研究項目應該比較接近Mathematics&Philosophy裡頭的Mathematical Foundation。第7章提及的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當然是為了鋪排第二宗案件的佈局才花費篇幅談論一些大部份人也不感興趣的題目。如果讀完這一章還是一頭霧水,以下我再舉一個例子。
 --- 首先,我略述一下Axiom(公設)的概念。
所有人都知道1+1=2,不過明白1+1=2的人沒多少個。1+1=2 之所以成立,全仰仗於多條公設;而其中之一便是1≠0。試想一下,若果1=0 的話,數字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1+1=1+0=1!豈不是一塌糊塗。我們可將公設視為「不容質疑的假設」。
 --- 接著,我們試圖證明1>0,一大於零這個「真理」。
在1≠0這公設底下,我們什麼也證明不了!此刻,「真理中能被證明的部分」是...無。
然後,我們加入另一公設:兩個數字a,b的大少只有三種可能性,a<b、a=b、a>b。而在這兩條公設下,我們剩餘1<0或者1>0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所謂公設法的一例。於現實生活中,以下的假設是合理的:
i. 人是會死亡的;
ii. 死亡的只有四種可能性,謀殺、自殺、意外、死於自然。
然而,針對第二宗案件,根據假設及其他線索,能被證明的部分只有排除自殺和意外的可能性。僅此而已!

(3)老樂手,三角
推敲序列的規則,一般需要序列首三項作為基本資料。所以當故事發展到第三宗案件時,聰明的讀者應該猜到一些有關序列的規則吧!讀到「畢達哥拉斯的忠實信徒」後,我更加確定自己的猜測。
 --- 因為我也是信徒。
眾所周知,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數學也發源於此。貴為古希臘聖哲之一的畢達哥拉斯,其功績不單是確立了一套基礎的數學理論,證明了歷史上第一個定理(畢氏定理);他還創立了一個神秘組織 - The Pythagoras Brotherhood(畢達哥拉斯兄弟會)。
據說,曾經有一位古希臘數學家利用Proof by Contradiction(反證法)證明了√2 是Irrational Number(無理數)。可是卻因此惹出大禍,最後該名數學家更被處決!而下令將他處死的,正是畢達哥拉斯兄弟會。原因是無理數的存在與兄弟會所主張的規律性背道而馳。
上述故事的真實性已不可考,不過我們知道兄弟會的影響力極大而且遍及整個古希臘社會;除了研究數學與哲學外,組織同樣帶有濃厚的宗教及神秘色彩。他們相信宇宙是完美和有規律的 - 一切皆能以數字解釋,這是最重要的教義!誰人膽敢質疑他們的權威性便會招致嚴重後果。
當然,現今社會上畢達哥拉斯的忠實信徒並非什麼狂熱的宗教份子,只不過是數學家們向畢達哥拉斯致敬的自稱。了解忠實信徒的思考模式是解決第三宗案件的先決條件,因為數學家不是魔術師,而且Magic doesn't exist!

另外一提,作者把豐富的數學知識融入小說裡頭,希望籍著閱讀本作品大家可從中享受數學的趣味。書中有關畢氏三元數、費馬最後定理、志村 - 谷山猜想的資料完全屬實,不過與案件完全無關!作者的目的僅是為了向Andrew Wiles(安德魯.懷爾茲)脫帽致敬吧。

(4)車禍,四元體
「老鷹與小孩」、「艾希莫林博物館」、「愛麗絲夢遊仙境」等都是牛津的著名景點,作者輕描淡寫地略述那些場景其實是伏筆之一。例如塞爾登指引主角到牛津警局時提起「愛麗絲夢遊仙境」;事實上警局的對面是Magistrates' Court(治安法庭),並不是「愛麗絲夢遊仙境」。雖然它確實在警局附近,不過於其嘗試找尋這小店子,倒不如直接走到警局(牛津市內公共機關的路標可是很明確的)。
大家可別忘記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Lewis Carroll的另一身份是牛津Christ Church College的數學家,他擅長的故事寫法 - Literary Nonsense - 與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在規則依循和語言遊戲方面的研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維根斯坦的有限規則弔詭正是了解第四宗案件 - 最後案件的關鍵,任何接續方式皆有可能。
當車禍發生後,所有看起來無關重要的人物與劇情便會浮上水面,然後彼得森探長會給出一個相當合理的解釋。本格迷心知肚明故事裡的警探只是配角,事件自然還有轉折。若果讀過首24章後,仍然猜不透故事的全貌,我建議大家閱讀第25章前閤上書本然後靜靜地望著封面;思考一下四件案件的連貫性。在此我給予各位最後的提示:一般「Whodunit」中Proof by Elimination(消去法)並不適用,正確的推理方向應該是反證法!!!


延伸閱讀:
《牛津殺人規則》書後
殺人邏輯學:《牛津謀殺案》
謀殺的數列:吉耶摩馬汀涅茲《牛津殺人規則》
Mystery Literature Research Club 推理文學研究會
黑暗之心的黃金比例 -讀吉耶摩.馬汀涅茲《牛津殺人規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4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