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的推理迷讀著<凍夏殺機>時自然難免會想起Patricia Highsmith的原著小說或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火車怪客>, 因為「交換殺人」是相當經典的橋段, 所以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期盼著故事的展開.

「交換殺人」屬於驚懼懸疑的類別,通常由兩個陌生人的"偶然"相遇或聯絡開始,其中一方會提議一個「完美的謀殺」計畫,為雙方殺掉仇人或清除障礙。由於殺人者與被害者之間毫無關係,也沒有殺人動機,因此一般而言警方將無法破案。
「交換殺人」的吸引之處, 主要不在於凶殺案發生時殺人者留下的敗筆(如倒敘推理), 而在於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心理角力. 想當然爾, 要描述犯罪者的心理層面實在需要相當的篇幅, 是以作者巧妙安排主角因妻子的死所產生的異常心理為中心構想, 以此展開兩個陌生人的拉鋸戰.

熟讀華文推理的讀者, 想必知道作者習慣了將伏筆埋設得過早的情況; 在有限的人物當中誰是負責誤導讀者的, 可謂不言而喻. 又因驚懼懸疑的推理作品, 線索在於心理層面而非物理層面. 所以我確信有關主角妻子案件而抛出的資料全是Red Herring.
在讀解謎篇前, 我們先歸納一下故事的疑點(非案件的疑點):
1. 有關主角認屍時不哭反吐, 個人認為不合情理, 該是伏筆;
2. 「盟友」為何會信任主角而先行動?
3. 主角確認仇人的死亡也過於草率, 在對方沒把柄的情況下執行「任務」也令人存疑 (故事轉折);
4. 殺人後「症狀」解除...合理解釋應該是........

讀過<凍夏殺機>後的感想:
除了中心構想令人想起<火車怪客>, 主角的塑造也讓我想起Stephen King的Secret Window.
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心理角力略嫌不足, 至少需要來電或見面確認一下吧?
主角執行「任務」竟然中途吐了...故事張力突然間消失了.
收束若是「盟友」來電諷刺或站出來對主角奸笑, 比起天國的信函不是更震撼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4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